2023配资APP 从头到脚的防癌重点,值得为自己和家人收藏!_风险_幽门_人群
从“头”开始:2023配资APP
警惕悄无声息的脑肿瘤
目前被广泛确认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两个:接受过头部放射治疗(电离辐射),以及特定的遗传易感基因变异。
基因属于不可改变的因素,因此我们可以做的预防措施就是:减少不必要的头部 X 光或 CT 检查,尤其是儿童。但也要注意,该做的检查得做,不能全部拒绝,正常诊疗需要的合理检查不用太担心;避免长期接触高剂量辐射源(比如职业暴露);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从饮食、睡眠到心理健康,全面降低整体的癌症风险。
当你出现持续性头痛、视力模糊、喷射状呕吐、言语不清、情绪反常或平衡感下降等症状时,不要轻易归咎于“太累了”或“情绪波动”,这可能是大脑在发出预警,应该及时就诊以免耽误。
展开剩余90%别忽视“眼”前危机:
紫外线下的眼肿瘤风险
紫外线的 DNA 损伤特征同样出现在部分眼黑色素瘤中,尤其是虹膜和结膜这些“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”;因此,在阳光强烈的时段,如中午时分、海边、滑雪、驾驶等场景,佩戴太阳镜可以有效阻挡有害紫外线,减少累积性眼部损伤,降低患癌风险。暂无针对性的眼肿瘤筛查意见,保持常规的眼科体检即可。
小心“上呼吸道”的阴影:
头颈部肿瘤悄然来袭
目前头颈部肿瘤的发病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人群:
· 长期吸烟者(包括香烟、雪茄、烟斗)。
· 长期饮酒人群,尤其是重度饮酒者。
· 咀嚼槟榔习惯者。
· 有反复口腔炎症、口腔卫生状况差的人群。
· 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(HPV)的人群,特别是 HPV-16 型。
其中烟酒的联合作用最为可怕,有研究发现,吸烟和饮酒合用的人,患喉癌和下咽癌的风险高达非吸烟不饮酒者的 40 倍以上。
因此戒掉这些不良习惯,就可以显著降低头颈部肿瘤的发病风险;而对 HPV 相关的口咽癌,疫苗接种已被证明可以有效预防病毒相关癌变,尤其是年轻人群(包括男性)也应纳入接种范围。
别让“小脖梗”变成大问题:
甲状腺癌悄然流行
防癌要点:注意甲状腺结节
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,恶性结节仅占5%。良性甲状腺结节不必过度治疗,若其影响外观、吞咽功能或呼吸,需就医选择治疗方案。
对于有家族病史或有结节出现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做B超排查,当B超提示为恶性时,还需加做甲状腺细针穿刺病理检查。
别让呼吸成为负担:
肺癌的隐形杀手
防癌要点:戒烟、远离二手烟
吸烟是目前医学界可明确导致肺癌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,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肺癌死亡由吸烟所致,肺癌与吸烟强度(吸烟量)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。按照病理分类,肺癌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,其中小细胞肺癌约占15%—20%。数据显示,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,有过吸烟史的患者超过85%,而在确诊的小细胞肺癌患者中,有过吸烟史的患者高达95%以上,成为导致小细胞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。
防患于“胸”前:
乳腺癌从生活方式开始预防
有些风险,我们无法改变——比如家族史、BRCA1/2 等高危基因突变、致密型乳腺、既往乳腺良性疾病等。对于这部分人群,应及早启动乳腺癌筛查计划,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与随访管理。
护“胃”在先:
别让癌症从餐桌上偷袭
防癌要点:幽门螺杆菌
根据《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》显示,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率仍达约50%。
据此推算,大概一半国人感染幽门螺杆菌,也就是7亿。
早在1994年,世界卫生组织(WHO)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就已经将幽门螺杆菌定为I类致癌原。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仅约15%~20%会发生消化性溃疡,5%~10%发生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,约1%发生胃恶性肿瘤。
而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,首先要做到的,就是分餐,也不要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。
护“肝”如命:
别让沉默的肝癌悄然扎根
防癌要点:防肝炎、不喝酒
喝酒伤肝是和吸烟伤肺一样的被大众所熟知。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,乙醇进入肝细胞后氧化为乙醛,后者具有肝毒性和致癌性,体内过量积聚会对肝脏造成严重危害。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、酒精性肝炎、酒精性肝硬化等多种慢性肝病,并且能够增强乙肝、丙肝病毒等诱发原发性肝癌的作用。
“肠”护有道:
别让结直肠癌悄悄扎根
防癌要点:高膳食纤维、低脂饮食
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可以降低肠癌风险。匹兹堡大学研究员进行的一项研究,将20名非裔美国人和20名非洲当地农民的日常饮食对调发现,通过影响受试者肠道微生物群中与癌症风险有关的生物标志物,高膳食纤维、低脂饮食对结肠癌预防具有潜在作用。
“宫”防未然:疫苗与筛查,
共筑宫颈癌防线
防癌要点:接种HPV疫苗
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HPV(人乳头瘤病毒)持续感染引起。根据致癌性的不同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,2019年ICO中国HPV和相关疾病报告显示,中国女性约98%的宫颈癌由高危型HPV导致。而HPV疫苗是目前唯一一款能够预防癌症的疫苗。
不过,世界卫生组织多次提示
近一半的癌症都可预防
而在这些可预防的癌症中
80%都与生活方式相关
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
真的可以“赶跑”很多癌症
一
保持健康体重:可降低17种癌症风险!
1
数据警示
✅ BMI每增加1kg/m²,癌症风险显著上升。
✅ 关联癌症:子宫癌、甲状腺癌等17种。
2
行动指南
✅ 目标值:BMI控制在18.5~23.9 kg/m²,男性腰围<90厘米,女性<85厘米。
✅ 科学减重: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骑行),每周2~3次力量训练,搭配低脂高纤维饮食。
肥胖不但拉低颜值,还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,比如增加患癌风险。英国研究人员曾对 524 万人进行了长达 7 年半的追踪调查后发现,体重指数(BMI)与子宫癌、甲状腺癌、肾癌、胆囊癌等 17 种癌症都有显著的相关性。
二
科学饮食:从"口"切断致癌源
防癌饮食应遵循“粗、淡、杂、少、素”。
“粗”指粗粮、粗纤维类食物要适量食用;
“淡”指少食高脂肪、动物蛋白类,以天然清淡果蔬为宜,控制盐的摄入(每人每日不超过 5 克);
“杂”指日常饮食中,食物类型丰富;
“少”指食物摄入的总量及糖、蛋白质、脂肪的摄入量应节制;
“素”指新鲜蔬菜、水果,富含各种维生素的食物。
三
规律运动:激活免疫力,抑制癌细胞
1
黄金30分钟:每日运动 → 患癌风险↓。
✅ 有氧:快走/游泳/跳操等→ 防乳腺癌、结直肠癌。
✅ 无氧:每周2~3次力量训练(如哑铃/弹力带)→ 增强代谢。
2
久坐警示: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→减少代谢综合征风险。
四
远离烟酒:切断致癌“双刃剑”
1.戒烟永远不晚
烟酒是打开癌症大门的推手,每天吸烟 20 支以上的人,患癌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若干倍,且女性比男性患癌风险更大。
吸烟不仅和肺癌有关,它还会让人更易得胃癌、结直肠癌、宫颈癌、乳腺癌等癌症,都是铁证如山。
2.限酒护肝防癌
酒精代谢物乙醛为1类致癌物,男性每日酒精≤25克(约啤酒750ml),女性≤15克。
五
环境与行为防护:规避隐形风险
1
职业防护
从事化工、石棉、印染等行业者,需严格佩戴防护装备,定期筛查肺癌(低剂量螺旋CT)、皮肤癌(紫外线防护)。
2
适度晒太阳
每日10~20分钟日照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,降低结肠癌、乳腺癌风险,但需避免暴晒。
3
阻断感染源
✅ 接种HPV疫苗(适龄男性、女性)、乙肝疫苗。
✅ 使用公筷预防幽门螺杆菌,并定期检测。
六
心理调节:抗癌"良药"
心理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。研究表明,胃癌、肝癌甚至颅内恶性肿瘤等,与易怒、“小心眼”、过度压抑自己情绪有关。
每种性格都有好有坏,关键是扬长避短,保持良好的心态、远离负面心理情绪。
七
定期筛查:早诊早治,提高生存率
防癌无捷径,行动在当下!
从健康生活方式到定期筛查,
每一步都是对生命的负责。
来源:山东疾控2023配资APP
发布于:北京市